


2025-07-10 次
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领导关注点更重要还是应该更考虑实验人员使用便利?
“这系统怎么这么麻烦!填个样品信息要点5次鼠标”“数据报表怎么总对不上?设备利用率到底多少?”——实验室里,领导和实验员对信息化系统的“吐槽大会”每天都在上演。一方觉得“系统管不住全局”,另一方抱怨“系统拖累效率”。这场“需求之争”的本质,不是“领导vs实验员”,而是“管理目标”与“操作体验”的平衡:真正好用的信息化系统,既要让领导“管得清”,也要让实验员“用得顺”,二者缺一不可。
一、领导关注点:系统是“管理仪表盘”
管理者需要系统“全局可控”:实时掌握样品量、设备忙闲、环节进度;确保合规;统计成本;预警风险。某机构曾因系统无法统计设备利用率,误购闲置仪器,年浪费超50万——“管不清”代价高。
二、实验员需求:系统是“效率加速器”
一线人员需要系统“好用少麻烦”:操作简单;减少重复;自动辅助;响应快。某实验室曾因系统复杂,实验员日均多花1.5小时操作,月少完成30%检测量——“不好用”拖效率。
三、好系统:双向满足的桥梁
领导的“管得清”与实验员的“用得顺”,本质是“管理目标”与“执行效率”的统一。真正优秀的信息化系统,能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技术支撑”实现双向满足:
设计逻辑:实验员高频操作放首页,领导报表藏后台。某生物医药实验室调整后,操作投诉减80%,管理需求未漏。
技术支撑:设备直传数据、自动生成日志;试剂效期预警。某检测机构应用后,实验员操作时间减40%,合规通过率升至100%。
持续优化:收集双方反馈,低代码快速迭代。某材料实验室3个月调整5处操作、新增2个报表,最终“实验员顺,领导清”。
总结:好系统,是“管理”与“操作”的共生体
实验室信息化系统的价值,不在于“满足领导”或“讨好实验员”,而在于让“管理目标”通过“高效操作”落地,让“操作便利”服务于“全局管控”。当系统既能让实验员“少点鼠标、少出错”,又能让领导“看数据、控风险”,它才真正从“工具”变成了实验室的“效率引擎”——毕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整体效能,而效能的实现,离不开每个实验员的“用得顺”。
您的浏览器当前宽度低于1200px;请使用1200px以上宽度访问。
您的浏览器当前宽度低于1200px;请使用1200px以上宽度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