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信息化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2025-07-12

实验室信息化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系统登记还要手工填”“数据传不进系统”“有数据却不会用”——实验室信息化“卡壳”,多因“阶段没走对”。信息化是分阶段推进的“成长过程”,通常分工具替代期、流程整合期、数据赋能期、智能协同期,目标层层递进。

一、工具替代期(0-1年):用系统“替代手工”,解决“基础操作乱”

核心目标:用信息化工具替代最繁琐的手工操作,让“记录准、流程稳”。

典型动作:引入LIMS管样品登记、报告生成;设备(如电子天平)直连系统自动录入数据。某高校实验室初期手工记录数据常出错,升级后错误率从15%降至0。此阶段的关键是“选对刚需工具”,优先解决高频、易出错的环节,而非追求“大而全”。

二、流程整合期(1-3年):打通“系统孤岛”,解决“协作效率低”

核心目标:连接分散的系统与工具,让“数据通、流程顺”。

当实验室有了LIMS、设备监控系统、危化品管理系统等工具后,常陷入“系统各自为政”的新问题:LIMS里的样品数据传不到设备监控系统,危化品库存信息无法同步给采购系统,导致“重复录入、信息滞后”。此阶段需:

统一数据标准(如样品编号规则);开发接口打通LIMS与设备监控、危化品管理等系统。某检测机构曾因系统未打通,每月手工核对数据耗时2周,打通后缩至1天。

此阶段的核心是“打破信息孤岛”,让流程从“分段跑”变为“连贯跑”。

插图1.png

三、数据赋能期(3-5年):挖掘“数据价值”,解决“管理没方向”

核心目标:用数据驱动决策,让“问题早发现、资源用得巧”。

当系统积累了大量数据,实验室的需求从“记录数据”转向“用数据优化管理”。此阶段需:

用BI工具分析设备利用率、试剂消耗等;设置异常阈值预警(如设备月修超2次)。某生物医药实验室分析数据发现色谱仪故障主因,培训后故障归零,年省12万。

此阶段的关键是“从数据中找规律”,让管理从“拍脑袋”变为“看数据”。

四、智能协同期(5年以上):构建“智能生态”,解决“决策靠人工”

核心目标:用AI与自动化替代人工决策,让“操作自动、协同无感”。

典型动作:系统自动调度任务(如分配设备与人);AI优化实验条件(如调温提准确率)。某材料实验室系统提前3天预判设备高峰,自动预约外部设备,避免延期。

此阶段关键:系统替人决策,管理从“人管系统”变“系统管人”。

总结:信息化有阶段,目标要“对号入座”

实验室信息化是“替代手工→打通流程→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的渐进过程。各阶段目标不同:初期解决“操作乱”,中期解决“协作慢”,后期解决“管理盲”,最终实现“决策智”。明确当前阶段目标,信息化才能“真有用”。-。


上一篇 : 实验室信息化的数据驱动决策是如何实现的? 下一篇 : 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是一步到位还是从小到大更好?
分享到
返回列表
HUI JIAN

共同商榷如何一起合作

Participate in investment promotion

read more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13817346314

电子邮箱

hjjy@elite-tree.com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您的浏览器当前宽度低于1200px;请使用1200px以上宽度访问。

您的浏览器当前宽度低于1200px;请使用1200px以上宽度访问。